当代青铜器辨伪例说

2011年10月21日 16:1 1093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器

          长铭方鼎

                                                              图1 长铭方鼎
  二、作伪水平参差不齐
  青铜器作伪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伪品一眼就能识破,但有些则不容易鉴别。总的来说,作假水平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提高,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想。主要表现在:造型准确,有些伪器可能系直接在真器上翻模,尺寸比例分毫不差;纹饰精细,连衬底的细密的云雷纹做得也很好,有粗有细,线条流畅,转折自然,也有一定的力度;铭文布局合理,字口较深,字形比较准确,内容也少有破绽。更绝的是铜锈以及范线的制作。以往我们看铜器的时候很关注铜锈,因为铜锈最难作假,如果缺乏层次,或者层面不自然、太薄等等,就极易露出马脚。但是现在铜锈的作假技术很高,不但红斑绿锈能做,蓝锈也能做,不但锈有层次,层面较厚,而且铜锈呈颗粒状。我们知道,商周青铜器是用陶范制作的,所以往往在器表留下铸造痕迹——范线。以前往往将有无范线作为判别真假的一个重要依据,现在却不行了。记得几年前笔者在位于西安书院门的一家公司里看到一件西周青铜鼎,足与外底的范线很清楚,但细细看,范线比较僵直。我把疑点告诉对方,对方告诉我,青铜鼎是岐山的一名小伙拿来的,他们看着不错,当场就付了钱。没想到小伙拿到钱拔腿就走,走得极快,他们才感到有点不对劲,所以才请人来鉴定。现在作伪者甚至也能将包裹青铜器的织品所留下的痕迹做出来,完全出乎意料,真是防不胜防。


  作伪的手段
  近年来,接触到不少伪器、仿器,现在选择几件比较典型的作一介绍。就作伪手段而言,笔者所见到的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全器作伪
  这是一种常见的作伪手段,只是近年来水平有了提高。由于采用高端科技,出现了很多高仿品,极易迷惑购藏者。
  先介绍一件伪作长铭方鼎(图1),上面有长篇铭文,粗略估计有500多字,如果此器是真器,就要超过毛公鼎(497字),成为中国第一大鼎,堪称国宝中的国宝。因为没有方鼎的正视图,所以它的形制、纹饰我们不大清楚。仅就这张照片来看,此鼎的腹部比较深,如果是真器,时代应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但是即便到了西周早期,也没有这样长铭的方鼎。此为疑问一。另外,照片显示铭文是环绕鼎的内壁一周布列的,这显然违背了铭文在礼器上的布局规则。所有的商周青铜礼器,特别像大方鼎这样的重器,在祭祀时有一定的摆放位置,换言之,它的正视图是确定的,朝向我们的始终是一个正面,铭文就铸造在这个面上。迄今为止,没有一件真方鼎的铭文像这件方鼎这样排列。此为疑问二。再有,此器铭文字口很浅,字形大小基本一致,完全不像商代晚期与西周早期铭文那样字口较深,字形大小不一,错落有致,且捺笔肥大,即所谓的波磔()体。此为疑问三。再仔细看,此器500多字铭文系东拉西扯拼凑而成,毫无章法,更无内容可言。这也难怪,要编出一篇500字的青铜器铭文蒙骗世人,恐怕比登天还难。此为疑问四。最后,宏观看此器,器表锈色很薄,且不自然。此为疑问五。总而言之,不仅铭文是伪造的,连这个器物也是假的。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