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乱象”如何整治
2013年07月01日 9:7 4558次浏览 来源: 人民日报 分类: 重点新闻
电子垃圾粗放处理的危害已经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显现出来,这种以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做法得不偿失。
最近,多家媒体转引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生产的大约70%的电子产品最终变成垃圾并流向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场”。
有人认为这个数据不可靠,这几年国家明令禁止进口电子垃圾,海关查得很严,不可能有那么多进入国内。也有人认为电子垃圾是“城市矿山”,经过拆解可获得铜、铁、铝等各种金属和塑料,比从原生矿藏中提炼金属更能节约资源,进口电子垃圾不是什么坏事。
数据也许不那么确定,但国外电子垃圾流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显然是进口的卡住了,走私的没有管住。电子垃圾是“城市矿山”不假,但只有按照环保要求规范拆解,它才能真正变废为宝,否则贻害无穷。
回收电子垃圾既然有利可图,国外为什么任其外流?一个原因是国外电子垃圾拆解环保要求高,人力成本高,本土拆解不划算。一说垃圾,人们都很敏感,我们能把国内的电子垃圾处理好就不错了,岂能再让“洋垃圾”入境?
目前国内已有64家正规处理企业获得国家认可的拆解资质,但大量小而散的作坊式拆解,在广东、浙江、河北等地长期活跃,基本上没什么环保措施。作坊式拆解的危害千万不可小觑。
其一,从印刷电路板、塑料、涂层、电线电缆及树脂类电子元件中释放出来的溴联苯、多氯萘等化学制剂,会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它们在环境中残留周期长、难分解,不易挥发,可直接或通过食物链被人体和生物吸收。
其二,拆解时酸洗、焚烧排放的废渣、废水、废气,不仅导致工作场所环境污染,危害工人身体健康,而且造成土壤、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威胁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
电子垃圾从走私、回收、集散,到拆解、销售、再利用,都有众多从业人员,形成一条获利不菲的产业链。防治污染和劳动保护的成本越少,“纯利”越多。在一心逐利过程中,从业人员没有认识到粗放拆解的直接危害,地方政府出于保障就业、维护稳定等需要,也不重视粗放处理的潜在危害。
使用各种电子产品,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随之而来的大量电子垃圾,我们躲不开。在严打走私,堵住“洋垃圾”的同时,更要重视国内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目前,粗放处理的危害已经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显现出来,这种以损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做法得不偿失。
乱象摆在那里,人们关注地方政府如何整治。解决这一问题确实不易,关键要看决策者有没有决心,只要下定决心,就能找到环境可承受、从业者能接受、周边群众都认可的办法。
从源头上看,消费者买新弃旧,没有多少人关心旧的到底去了哪里;企业大量生产,没有多少企业主关心旧的怎么处理。光想享受电子产品带来的好处,不想承担电子垃圾处理的责任,那怎么行?
解决电子垃圾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妨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让生产者承担回收利用责任,通过生产者引导消费者把它放到合适的地方,再由专业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电子垃圾有哪些(知识窗)
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和通讯电子产品等的淘汰品,被称为电子废弃物,俗称电子垃圾。
电子垃圾种类繁多,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所含材料比较简单、对环境危害较轻的废旧电子产品,如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家电以及医疗、科研电器等,这类产品的拆解和处理比较简单。
另一类是所含材料比较复杂,对环境危害比较大的废旧电子产品,如电脑、电视机等。电脑元件中含有砷、汞和其他有害物质;手机原材料中含有砷、镉、铅以及其他不可分解的有毒物质。
通过符合环保要求的拆解分拣,对电子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不仅能保护环境,而且能够对某些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降低元器件制造成本。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