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集团深挖百年矿业文化资源

——让企业博物馆成为传播工业文明新载体

2013年10月30日 11:10 57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透视资源型企业和城市的转型
  唐山是个因煤而生、以资源起家的工业城市。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开滦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资源面临着枯竭,矿井面临着关闭,城市面临着衰退。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百年开滦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切入点之一。开滦博物馆依托典型、稀有、不可替代的矿业文化资源,从近代工业发展历史纵深和每个演变阶段的根系,诠释了百年开滦的转型发展,解读了唐山这座工业城市转型的重要举措。从发展城市旅游来看,唐山旅游发展步伐尽管在加快,但明显缺少对全市旅游路线有带动作用、有吸引力的旅游精品,影响、制约着京津及周边客源向唐山流动。而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恰恰是唐山所独有的旅游资源优势。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蕴涵着巨大的文化旅游潜力,可带动以陶瓷、水泥、钢铁、机车制造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工业遗产旅游。以“近代工业博物馆群落”为核心内容推出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顺应了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紧迫要求,成为百年开滦这样的资源型企业也是唐山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的新优势。
  开展科普教育培育科学精神
  企业博物馆的责任就是把科学的精神传递出去。开滦博物馆从石炭纪、二叠纪煤的生成说起,谈古论今,讲述了煤炭地质、科学采矿、煤的利用、安全开采等内容,向世人展示由原始到现代的采煤工艺发展嬗变的过程,为地质、采矿科学知识普及和煤炭科普教育提供一个水平高、内容充实的游览观光基地,成为阅读中国悠久浓郁的煤炭文化、了解中国早期工业化历史的实物读本。开滦博物馆开发井下原始“半道巷”打造的“井下探秘游”项目,强化了科普和安全教育功能;新建成的井下4D影厅可以播放科教、安全科普等影片,在观赏刺激逼真的画面时,观众可以了解古地质、古生物知识;进行井下安全生产培训,让人们学习掌握科学管理、规避矿井事故的知识。
  开滦博物馆这种“大隐于喧嚣闹市中,在祥和宁静的文化氛围又不失趣味的环境中,去细细品味中国乃至世界煤矿文化发展的轨迹”的设计,成为煤炭科普领域一朵奇葩。
  打造对外交往合作的高雅平台
  开滦博物馆以其厚重的文化、优雅的环境、精细的服务,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到开滦博物馆了解中国近代工业发展、震后唐山城市发展情况成为社会各界、海内外游客共同的话题,开滦博物馆日渐成为唐山市的一个“城市会客厅”和“形象展示厅”。开展以来,博物馆景区已接待参观者近20万人,尤其是省外参观者数量有了大幅增长,不仅包括来自国内各省区市的客人,更有来自港澳台以及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外宾,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有14位党和国家领导人、5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近万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民主党派团体有关人员到此参观开滦历史、了解唐山城市发展变迁。开滦博物馆已成为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了解唐山、追忆近代工业文明最佳场所,成为唐山市政务接待首选之地,成为中外来宾来唐考察的必访之地,成为开滦集团和唐山市对外往来的一个高雅交流平台,其“城市会客厅”功能日益凸显。
  争做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的范例
  开滦集团十分重视近代工业遗存的保护工作,一直秉承“保护与展示、开发与再利用”有机融合的理念,使无处可比拟、无地可替代的百余年工业遗迹、遗址、遗存得到了恰当保护。一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工业遗迹的原貌,在周边辅以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等手段,使遗迹更珍贵,文化价值更凸显。二是抢救、挖掘了一批有极高价值的矿业文物,使其免于散失和人为损坏。三是博物馆展示了一批珍贵文物,使尘封百年、藏在深闺人未知的珍贵文物焕发出新的光彩,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四是征集到了一批近代工业珍贵文物。矿山环境治理和矿业遗迹保护融入“中国近代博物馆群落”建设之中,为国家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景区内“开滦唐山矿早期工业遗存”已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更有效地传承和延续。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