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治污市场化步入攻坚战
2014年03月14日 9:41 4716次浏览 来源: 人民网 分类: 相关新闻
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报告量化了2014年的任务: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分别为1500万千瓦、1.3亿千瓦、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在全国供应国Ⅳ标准车用柴油。
大气污染防治事业开始攻坚。与此同时,新一届政府着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建设。如何在将市场化机制引入和贯穿到环保建设中,已经成为眼前必须跨越的门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要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属于新事物,属于特种要素市场,在国内还比较陌生。此举将促使环保市场化建设进程加速。
据了解,发达国家均以市场化措施作为污染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拥有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划分,同时这些特殊资产能够以商品化的方式定价并交易。但是,我国此前已经建立的污染排放权交易中心,目前大都交投清淡。排污率高的中小企业则根本不参加这个市场。
专家指出,这是由于自然资源和排放权等特殊资产划分不明确、排污监督能力仍然较弱等原因。而此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的要求,预计环保市场化建设进程将加速,环保产业将由单一政策引导,向政策、市场双发驱动阶段过渡。
为打破"先污染、再治理"的传统环保路径,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中,除运用行政力量,必须借助市场机制取得实质性突破。未来需要在排污权交易方面加以突破,才能真正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企业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
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张旭指出,从整体看来,"环保市场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污染治理集约化。即由"谁污染,谁防治"的污染治理原则向"谁污染,谁付费"的转变,这样有利于降低治理成本,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应;其次是产权的多元化,有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社会参与能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最后是运行、服务市场化的推行使环境保护良性循环发展。
"第三方治理"呼唤开放市场
三中全会还提出,在城镇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占全行业的比例大幅度提高。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探索污水处理市场化道路方面,宁夏银川市采用面向社会以TOT模式招标特许经营的方式,将4座污水处理厂30年的特许经营权赋予社会企业,引进专业环保公司从事污水处理,减轻了政府的压力,污水处理厂运营和管理效率都提高了。
银川市建设局局长夏斌介绍,过去,政府每年给4家污水处理厂拨款3000万到4000万元,还不包括设备维修、更新改造费用。如今,政府支付污水处理服务费近7000万元,虽然比以前拨款多了不少,但维修、升级改造和扩建等款项不用财政另拔,由企业自行解决。特许经营条款还约定,将来的升级改造由企业融资,政府不掏一分钱,有效减少了政府对公用事业的投资压力,并且提高了公用事业的服务水平。
总体而言,第三方治理还处于稚嫩期。3月1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部分会员经营者痛陈个中弊端。国电清新董事长张开元表示,面对几大发电集团将业务都交给自己旗下公司的现状,市场竞争无从谈起;桑德环境董事长文一波则称,水务交给一些体内循环的公司来做,导致价格比市场价贵出好几倍。
为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环保企业家们在这次会上公开了准备通过相关途径提交今年两会的提案《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建议包括: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政府制定工业污染治理门槛价格、引入第三方中介支付机构和实行负面清单制度。
在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部分,他们建议国家从排污收费、专项污染治理资金、国有资产拍卖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每个基金分别500亿元规模。采取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将优先贷款给实施第三方治理的排污企业或环保企业。
建议还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业,依据现有经济技术条件,按照行业污染治理的平均成本和运营企业的合理利润水平,由政府制定工业污染治理的门槛价格,一方面可以保证污染达标排放,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预防市场低价恶性竞争。此外,商会还提出了引入第三方中介支付机构,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等建议,共同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现。
责任编辑:晓晓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