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铜管生产和进出口现状 (2003-09-17)

2003年09月17日 14:28 156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分析评论】我国铜管生产和进出口现状 新华社信息北京9月17日电 铜管是我国铜加工材生产中发展最快的产品之 一。经过近10年来的一系列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我国铜管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较 大的飞跃,其中有些产品如铜盘管等基本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与国外处于领 先水平的同行企业相比,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等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由于铜管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重要设备的安全和质量,我国目前仍对铜管材 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前已领取到生产许可证的铜管生产企业共242家。 从地域分布看:242家企业分布于13个省市。其中199家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的 上海、江苏和浙江,占全国总量的82.2%。江苏省的铜管企业数量最多,共115 家,占总数的47.5%;浙江省次之,有69家,占28.5%;上海市和辽宁省则各有15 和14家,分别占6.2%和5.8%;其余12%分布在其它省市。 从产能、产量状况看:我国铜管的产能也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不过 集中度没有企业集中度那么高。据统计,2001年全国铜管年产能为94.3万吨,其 中长江三角地区为66.54万吨,占70.6%。从各省市的产能看,江苏省独占鳌头, 为38.2万吨,占40.5%;浙江省22.5万吨,占23.9%;而河南省和广东省尽管铜管 企业分别只有6家和5家,但企业的规模较大,总产能分别达到9.22万吨和7.24万 吨,各占全国的9.8%和7.7%;另外,上海和山东占6.16%和5.25%。 2001年我国铜管总产量为51.45万吨,扣除重复计算部分,实际产量为45.4 万吨。其中江苏以23.04万吨高居榜首,占全国产量的44.8%;浙江省次之,为 11.95万吨,占总量的23.2%;河南4.67万吨,占9.1%;上海、广东和山东则分占 8.0%、4.6%和3.9%。 数据显示,全国的铜管产能平均利用率为54.6%,各主要铜管生产地中,上 海的产能利用率最高,为70.8%;其次是江苏,为60.3%;山东和广东只有40.9% 和32.5%。 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规模较小的铜管企业都是从别的企业购进铜管坯进行 再加工,这样就导致在产能和产量的计算上出现重复。242家铜管企业中,有158 家属于这种情况,占企业总数的65.3%,这些企业2001年的合计产能为9.42万 吨,产量为6.02万吨。扣除这部分重复计算的产能和产量,2001年我国铜管的实 际产能为84.86万吨,产量为45.4万吨。 从铜管生产行业的集中度看:在我国的铜管生产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 型企业。大部分的产能、产量还是分布在相对少数的大企业中。从产能分布来 看,国内铜管产能居前5位的企业合计产能为33.5万吨/年,占全国总产能的 39.5%;前10位企业(产能均在2万吨/年以上)的产能之和则超过全国的一半, 为46.15万吨/年,占全国的54.4%。与产能的分布相比,产量的集中度要稍低一 些,2001年国内前5位企业的铜管产量为15.88万吨,占全国的34.98%;前10位的 产量之和为22.07万吨,占48.62%,略低于一半。 从企业的设备状况看:和铜加工业其它部门一样,我国铜管行业在技术装备 的研制、开发能力还落后于发达国家,许多先进设备还需从国外引进,也不例 外。目前我国242家铜管企业中,有42家分别从15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生产设 备,其中主要是来自德国、日本、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进口的主要设备有拉 伸机、轧管机、联合拉拔机、挤压机、光亮退火炉等,另外还有三家企业从芬兰 奥托昆普引进了连铸连轧铜管生产线。 从国外进口设备的企业除了大型的国有企业如洛阳铜加工集团、西北铜加工 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高新张铜集团等以外,主要是那些新崛起的大型私 营、集体企业,如浙江海亮集团公司、河南金龙精密铜管有限公司、南海市太平 洋铜管制造有限公司等,以及一些合资企业,如奥托昆普铜管(中山)有限公 司、常州凯美铜管有限公司等。 从企业的投资规模看:统计显示,截至2001年底,我国铜管行业的累计总投 资额为62亿元左右,平均每家企业的投资额为2562万元。其中投资额在1亿元以 上的企业有15家,总投资额为42.1亿元,占全国投资总额的67.9%;投资额在 1000万至1亿元的有51家,总投资额为16.4亿元,占全国的26.5%;100万元至 1000万元的有91家,总投资额3.1亿元,占5.0%;100万元以下的有85家,总投资 额仅有0.4亿元,只占全国的0.6%。 从进出口贸易看: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铜管消费快速增长,国内生产不能 满足需求,铜管进口量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1991年我国的铜管进口 量为3798吨,1999年增长至43870吨,增长了10余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31%,不 过在随后的几年里,由于国内铜管行业的快速发展,进口量的增长势头得到遏制 并出现下降,2002年的进口量为34737吨,比2001年下降25.2%。 1991-1999年,我国铜管出口量也稳步增长,但增幅远远小于进口。从1991 年的2644吨增长至1999年的9474吨,增幅为258%,年均增长率为15.2%。在随后 的几年里,由于我国铜管企业积极进入国际市场,铜管的出口量呈现较大的增长 势头,2002年的出口量达到26102吨,比上年增长41.8%。尽管如此,我国仍然是 铜管的净进口国,2002年的净进口量为8635吨。 虽然,近几年我国铜管的进口量下降、出口量上升,但从进出口的价格来 看,仍有不小的差距。以2002年为例,我国铜管的综合进口平均价为3.29美元/ 千克(3290美元/吨),而出口平均价只有2.50美元/千克(2500美元/吨),比 进口价格低24%。说明我国出口的铜管产品附加值要低于进口。另外从进出口铜 管的品种结构来看,我国进口的铜管绝大部分是价格和附加值更高的紫铜管, 2002年我国进口的紫铜管为28865吨,占当年铜管进口总量的83.1%;而出口紫铜 管虽然所占比重也最大,但黄铜管也不少,同样以2002年的数据为例,当年我国 进口紫铜管13609吨,占总量的52.1%,而黄铜管的进口量为10100吨,占38.7%。 而即使是紫铜管,出口的单价也比进口低22.7%。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进口 的白铜管虽然数量不是很大,2002年只有423吨,但进口单价却高达11.03美元/ 千克(11030美元/吨),而出口数量虽大于进口,2002年为1001吨,但出口价格 只有3.24美元/千克(3240美元/吨)。 因此,国内企业应该避免低水平铜管产品的重复建设,而应重点发展高端铜 管产品如超长冷凝管、翅片管等,提高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1998-2002年我国铜管进出口量(单位:吨,单价:美元/千克) ---------------------------------------------------------------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2年 --------------------------------------------------------------- 进 口 量 精炼铜管 26830 40426 37996 42089 28865 3.25 铜锌合金管 2014 2417 3427 3477 4146 2.64 铜镍合金或铜镍锌合金管 113 66 120 277 423 其他铜合金管 1818 961 641 609 1305 3.80 小 计 30775 43870 42183 46452 34737 3.29 出 口 量 精炼铜管 5840 3648 5653 9899 13609 2.51 铜锌合金管 2287 5366 8237 7526 10100 2.35 铜镍合金或铜镍锌合金管 46 6 74 299 1001 其他铜合金管 651 454 534 683 1392 2.86 小 计 8824 9474 14498 18408 26102 2.50   净进口量 21951 34396 27685 28045 8635 -- ---------------------------------------------------------------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